吉他教学的责任与艺术
在吉他教学的天地里,教师身负重任。关键在于精准引导、耐心讲解,切不可因家长和学生急于弹奏乐曲的急切心态,而偏离正确、科学的练琴轨道。有些教师为讨家长欢心,毫无原则地迎合,这无疑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行为。从教学经验来看,孩子学琴基础打得越牢,学琴之路就越顺畅长远,随着时间推移,学习也会愈发轻松。学琴基础阶段,培养读谱能力至关重要,这是决定学琴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所以,起步时一定要强化孩子音乐基础知识学习,以及五线谱视奏、视唱训练。
精湛的演奏技巧,必然要经大量、系统且科学的练习,这是不变的真理。要求初涉吉他的学生在节拍器把控下,将一条练习重复弹500次时,他们常惊讶质疑:“这么多次,怎么做得到?”这时,教师不妨陪学生完成最初的一两个500次,之后再逐步增加到 1000次、2000次……如此,学生便能慢慢适应。在此,需明确,对某些“快乐学习法”难以认同。任何学科的成功,都离不开枯燥练习与艰难挑战,必须引导孩子认清并直面这一现实。
孩子心智尚未成熟,耐心有限。要求他们以标准姿势练习,很多孩子难以达标。此时,教师不必过于严苛,孩子若能达到标准的70%左右,就相当不错了。过度纠结 “标准动作”,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,引发逆反。教学中,教师要密切留意孩子心理变化,毕竟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,没人能直线进步。一旦孩子出现厌烦情绪,教师应放缓进度,主动与家长沟通,重新规划教学计划。
教师间的交流意义重大,这种意义难以言表,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。教师应积极走出去与同行交流,交流内容广泛,包括吉他教学经验、学校管理心得、艺术活动信息,以及领域合作空间等。通过交流,教师能相互激励、启迪,碰撞出新思想,推动吉他艺术界和个人发展,产生“放大”与“加速”效应。
经常组织活动,对孩子树立演奏自信心极为关键。孩子的舞台经验和自信心,仅靠教师口头指导远远不够,需为他们创造、寻找表演机会,让其在真实舞台锻炼。除班级内部演出,比赛、考级、交流等活动,都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。这既能锻炼学生,又能让教师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,促进交流。
教孩子吉他,更要育人。要培养孩子礼貌谦逊、低调内敛的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观。因为真正优秀的音乐,有触动心灵、促人自省、激励进步、引领向上的力量。当然,教育孩子要把握好度,不可过于严苛,毕竟他们还是孩子,我们也曾年少,应给予理解包容。
教学中,教师要妥善处理与学生、家长的关系。教学如做人,要不卑不亢。虽难以赢得家长百分百的信任理解,但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,求同存异,这是努力方向。要抵制教学不良风气,不做唯利是图、滥竽充数的 “伪教师”。对教学理念不同的同行,虽不必强求一致,但要理解宽容,做到不诋毁、不夸大、不怨天尤人。这样,即便不能获得所有人认可,只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,教学就算成功。切不可盲目追求个性,若不在乎他人认可,或许该反思自己是否还适合教学。
教师要不断练琴、学习,提升自身素养。“不懂不会不了解” 不可怕,可怕的是满足现状、固步自封。要抓住一切机会练琴、学习、进步。
天下无不散之筵席,当学生学琴达到一定水平,需要进一步深造时,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重,为他们找更合适的老师。如此,孩子日后定会感恩。一味留住学生并非明智,教师要清楚自己并非最优秀、独一无二的,唯有保持谦逊,才能在教学路上不断前行。
总之,爱孩子、爱音乐是吉他教师的立足之本。无论专注演奏还是投身教学,都应珍惜这份与热爱相连的职业,不断进步完善自我。培养孩子的目标是:借音乐助力孩子成长,让他们在弹奏吉他中感受成长的幸福!
清韵吉他的小作文